3月28日,東莞市政府印發《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東莞“十四五”期間的科創戰略越發清晰。成功跨入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后,東莞更加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定位。
在此之前兩個月,廣東省東莞市統計局公布2021年東莞經濟運行情況,2021年東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0855.35億元,同比增長8.2%。東莞,終于拿到了“萬億元俱樂部”的入場券。值得注意的是,東莞同時也是2021年唯一一座新晉GDP萬億元的城市。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個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城市,東莞政商關系良好,民營經濟發達,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企業。此外,東莞以外向經濟帶動內源性經濟的發展路徑,也是它獨有的特征。
未來,東莞的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制造強市,從“世界工廠”華麗轉身。
同樣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第二梯隊且同樣以制造業立市的東莞和佛山,會師于萬億GDP城市俱樂部,兩者之間會有哪些較量?
雙萬,東莞的懸頂之劍?
“東莞不開工,就不能實現冰墩墩自由。”
今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難求”,東莞的工廠負責冰墩墩的外殼生產。從正月初五開始,多家企業連夜商討生產事宜,并在工人到位后迅速開工,只為滿足國人求購冰墩墩的熱情。
在生產冰墩墩“冰糖外衣”的東莞眾盛硅膠工廠車間內,兩套數百斤重的冰墩墩外殼模具正“躺”在機床上,工人們將冰墩墩的模具洗凈拭好拋光,將硅膠放在模具上送入機器增壓塑形,再用氣噴槍小心脫模。只需5分鐘,冰墩墩的外殼就做好了,還帶著壓制時的余溫。
制造“外殼”,也制造機器。生產冰墩墩外殼的設備制造商就是東莞科盛。企業總經理透露,冬奧會開幕前公司已陸續為“冰墩墩”生產商提供油壓成型機200多組。
經過4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世界工廠”“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已成為東莞作為外貿大市的標簽。
作為外向型經濟的代表,東莞經濟的底色是出口加工。2020年東莞經濟外貿依存度達到138%,為全國最高(第二名蘇州約為111%)。2021年,東莞進出口總額15247億元,同比增長14.6%。
但事實上,和外資相比,民營經濟和內銷對稅收貢獻更大。
2020年東莞市國內稅收高達1775億元,高于萬億GDP俱樂部里的濟南、西安、福州與合肥等省會城市。
憑借制造業的底子,以科技創新為新引擎,東莞成為全國第15個GDP過萬億元、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
“東莞GDP破萬億元,非常振奮人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說,早期東莞依賴從國外引進技術,如今自主科技創新的能力越來越強,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雙萬”也猶如東莞的懸頂之劍。
林江認為,經過外需40多年的拉動,東莞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外向型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如何將這個體系服務內需市場,成為東莞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
目前,東莞還面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
“雖然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莞有1300萬人口,但其中絕大多數是流動人口,其穩定性是很大的問題。與此同時,還必須應對勞動力成本的增長。”林江表示,“在東莞,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已經和一個應屆本科生持平了。”
如逆水行舟,東莞不進則退。
面對機遇和挑戰,加法和減法同樣重要——將加工制造業外遷和內遷,加大新經濟和新產業的發展,以科創為先進制造業賦能,以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成為擺在東莞面前的新課題。
廣東東莞長安鎮某技術公司車間內,員工透過放大鏡檢查手機殼產品 ( 鄧華/攝 )
從機器換人到數字經濟
事實上,“十多年前,東莞已經有了機器換人的概念”。林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不論是從政府側還是企業側,東莞的數字化轉型都萌芽較早。十年前,東莞企業已經愿意投資數字化,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并著手在企業實行數字化賦能。
2011年東莞市出臺《關于促進優勢傳統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實施了包括家具行業在內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案。2014年以來,每年安排不少于2億元的財政資金,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計劃。
今年1月,東莞公布2022年市政府“一號文”——《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東莞未來三年將統籌安排財政資金不少于100億元,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產業新支柱。到“十四五”期末,預計東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3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3%。
在《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東莞再次提到著力推進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發展。
根據規劃,東莞將聚焦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具等傳統產業,引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實施一批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推進傳統產業在生產、研發、管理、倉儲、物流等各環節廣泛應用數字技術,打造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桿項目。
在生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生益電子”)的生產車間里,一張張芯板設備向流水線輸送,經過視覺傳感器掃描其二維碼后,多張芯板就會按照相對應的順序疊放在一起。
生益電子總經理張恭敬說,由于車間的智能化、數字化,企業的營業額從2017年初的14.4億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30.4億元,同時產能、產量、勞動生產率也獲得相應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企業運營成本降低了,研制周期也縮短了。公司生產出的PCB(印制線路板)產品引領了行業技術的發展,并為此與眾多世界頂尖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近年來,東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18%,躋身數字中國指數第7名。
東莞以制造業立市,擁有工業企業超過19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1萬家,是全國制造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很多中小企業正面臨“不會轉、不敢轉、不想轉”等問題。
針對中小企業轉型意愿不強、資金不足的特點,東莞將實施數字化普及行動,激發中小企業轉型動力。此外,東莞還將創新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全覆蓋的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服務體系,搭建“賦能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重點服務商”三級服務,為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降本減費增效。
林江認為,在東莞探索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產業數字化要比數字產業化容易得多,他表示:“數字產業化涉及技術、理念、管理等多方面,且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與此同時,市場的發展也需要時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推廣松山湖模式
日前,東莞市科技局印發了《東莞市關于建設創新創業綜合體 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工作方案》,按照規劃,到2026年底,東莞將累計建設雙創綜合體5-8個。
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東莞對雙創綜合體的具體定位包括:龍頭科技企業創新項目的共同孵化區,廣深港澳科技成果的中試驗證工場,青年創新創業的訓練營,創投資源集聚的創富平臺。
事實上,東莞已經探索出了松山湖創新創業社區這樣的成功案例。
目前,松山湖創新創業社區已經集聚了12家新型研發機構,2個國家級孵化器、7個省市級孵化器、200余個研發平臺、500多家創新型科技企業,37家高企,同時社區還引進了中科院聲學所、集成電路中心,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和技術聯盟,形成了以新材料、智能制造、軟件信息等領域的產業集群。
林江表示:“松山湖的華麗轉身,在于它把自己定位成做高精尖原創性研發的科學城,而不只做應用型研發,這就不是1+1等于幾的問題,而是從0到1的問題。”
正因為松山湖創新創業社區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今年東莞提出,要推廣該社區建設模式,高標準統籌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綜合體。
根據《東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東莞努力構建“一核一軸多節點”的科技空間布局,形成科學城創新引領、走廊資源集聚、節點領域突破的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
其中,“一核”即強化松山湖科學城的創新引領核心作用。強化松山湖高新區與松山湖科學城的創新引擎功能,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率先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本框架。
林江總結,東莞的科創模式是:“以先進制造作為目標,把科創融入了先進制造的目標。”
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張書彥對東莞科創發展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東莞一方面通過建設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吸引科技人才,從源頭進行原始創新;另一方面則面向東莞市場需求,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種‘一推一拉’雙向發力的獨特模式,有效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落地。”
莞佛會師,誰爭第三?
佛山比東莞早兩年邁入億萬元大關,前有廣州和深圳兩位“大哥”,當時佛山被冠以“廣東第三城”。兩年后,東莞追了上來。至此,東莞和佛山在經濟總量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盡管目前佛山稍稍領先,但東莞后來居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廣東第三城”之爭再度沸沸揚揚。
除去經濟總量的競爭,莞佛近期還有不少交集:雙雙被提為省級經濟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相同的標簽,意味著兩者在城市定位和未來格局方面有相似的目標。
在城市格局上,東莞和佛山走的都是“去中心化”路線,所以看上去略顯“散裝”。
東莞以鎮為行政單位,下轄沒有區縣,只有鎮和街道,然而這些鎮皆是國內強鎮。東莞28個鎮,皆入圍了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這種情況在國內比較少見。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長安鎮、虎門鎮、厚街鎮、塘廈鎮、常平鎮等等,實力都不容小覷。
佛山則以區為行政單位,所轄南海區、順德區、禪城區、三水區和高明區五個區域,各區發展規模和經濟優勢不斷顯現,再加上五個區域的人口數量不同,形成了“獨自美麗”的狀態。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帕拉格·康納在其著作《超級版圖》中寫道:“功能地理”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超過了“政治地理”。一座城市擁有的基礎設施、與外界互聯互通的程度,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地位。
以功能為核心再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能級,是全球化時代互聯互通的特征,也是東莞、佛山這類城市爭當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塑造發展新形態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由于地理位置相連,佛山、東莞的崛起與廣深有著很大的關系。“廣佛同城”已推進12年。而東莞處于廣深之間,被納入“深圳都市圈”。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逐漸形成了規模龐大、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工業占比近六成。佛山的民營經濟力量雄厚,走出了美的、格蘭仕、志高、海天等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本土企業。
從過去20年的數據來看,佛山GDP一向跑在東莞前頭,穩坐“廣東第三城”多年。東莞則一路追趕,呈逆襲態勢。
“20多年前,東莞的經濟體量僅和佛山順德區或南海區相當,現在則已相當于3個南海區。如果放在二三十年的周期里看,東莞的增速遠遠超過了佛山。”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有專家認為,佛山民營經濟“家底”厚實但仍處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中,東莞新經濟崛起但面臨營商成本提高等考驗。背靠廣深,又有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的加持,誰成為“廣東第三”將持續吸引各界目光。但更重要的是,在經歷改革和轉型升級之后,兩座城市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繼續成為地級市的“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