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廣泛用于農業、林業、衛生等領域控制有害生物,為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發揮重要作用。“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是促進農藥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五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現狀
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農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農藥生產、使用、出口大國。“十三五”期間,我國農藥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農藥創制能力不斷增強,產品結構明顯優化,在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農藥原藥、制劑、中間體等全鏈條生產體系。2020年全國農藥生產企業170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3家,全國農藥總產量170.5萬噸(折百,下同),產值近3000億元,利稅超過200億元,從業人員100萬余人。農藥產品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出口到188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出口量126.9萬噸,出口額117億美元。我國有11家企業進入全球農藥行業20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
品種產品結構逐步優化。2020年全國農藥品種數量714個,比2010年增加97個。目前生產中使用的高毒劇毒化學農藥(不含殺鼠劑)品種10個,比2010年減少13個,使用量占比由5%降到1%以下。截至2020年底,農藥登記產品總數41885個,比2010年增加12688個。其中,登記的殺蟲劑占比由53.2%降到43.5%,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由21.9%、21.1%和2.1%分別提高到26.0%、26.7%和2.8%。
經營使用逐步規范。農藥經營門店布局趨于合理,質量追溯體系初步建立,限用農藥定點經營和購銷臺賬管理全面推行。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藥經營單位32.5萬家,其中23.3萬家納入農藥監管信息平臺。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農藥質量合格率逐年提高。“十三五”時期,農藥抽檢合格率由84.2%提高到96.2%。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水平逐步提高,蔬菜水果茶葉等農產品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研發創新取得新進展。目前我國農藥基本形成仿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格局,改變了過去進口與仿制為主的局面?;瘜W合成、生物發酵等新工藝、新技術取得突破,研發創制了毒氟磷、乙唑螨腈、環吡氟草酮、雙唑草酮等5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農藥,現有的農藥品種90%以上實現國產化。
第二節 面臨挑戰
“十四五”期間農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農藥產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明顯短板,持續推進農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生產企業小而散,淘汰落后產能任務重。我國農藥企業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一半以上的企業沒有進入化工園區,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60%,部分企業處于環保敏感區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產能任務重,部分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遷移,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品種結構老化,更新換代任務重。現有登記農藥品種中,登記使用15年以上的占70%左右,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抗藥性上升、藥效降低、用藥量增加,殘留和環境風險加大,亟需加快農藥更新換代,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
創新能力薄弱,轉型升級任務重。農藥源頭創新、核心工藝、關鍵中間體合成技術等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農藥創新投入不足,缺乏持續性的研發創新平臺和機制,原始創新能力與農藥生產大國地位不匹配。能耗雙控、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給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轉型升級壓力大。
支撐能力不足,農藥監管任務重。多年來農藥行業管理人員隊伍、設施設備等支撐能力不足,監管體制機制不順。“十三五”期間建設了10個省級農藥風險監測中心,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多數省份和重點縣缺乏必要的檢驗檢測和信息化管理條件。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藥產業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任務越來越繁重。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要農藥穩定供給。“十四五”時期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小麥條銹病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呈多發重發態勢,防控任務重,需要持續穩定的農藥生產供應。加之林草、衛生等領域需求增加,農藥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
綠色發展推動農藥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提供安全多樣的農產品,對農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轉型升級帶來了外部動力。
營商環境優化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持續增強,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利于激發企業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加快自主創新,推進兼并重組,提高市場競爭力。
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企業“走出去”。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日趨明顯,共建“一帶一路”和國際合作的深入推進,為我國農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優勢產品出口,開展服務貿易,擴大產業境外布局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
綜上所述,“十四五”時期是加快農藥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和系統性謀劃,立足農業綠色發展和重大病蟲防控需要,創新思路、完善政策、強化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藥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藥國內供給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現代農藥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完善政策扶持,強化科技創新,補齊發展短板,推進農藥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農藥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確保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安全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嚴把市場準入關,強化市場監管,推進科學安全用藥,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督促農藥生產、經營、使用者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藥產業發展各環節,支持生物農藥等綠色農藥研發登記,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推進減量增效使用和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藥生產方式和使用模式。
——堅持高質量發展。優化生產布局,開發推廣高效低毒農藥替代高毒高風險農藥,推進綠色化、智能化、連續化生產,著力打造農藥產業升級版,培育大企業,創響大品牌。
——堅持創新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創制新農藥、開發新工藝、應用新技術。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全面推行行政審批網上便民化服務,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藥產業體系更趨完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生產集約化。推進農藥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生產企業。到2025年,著力培育10家產值超50億元企業、50家超10億元企業、100家超5億元企業,園區內農藥生產企業產值提高10個百分點。
——經營規范化。重點在糧食、蔬菜、水果、茶葉優勢產區,打造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1萬家,大力推行開方賣藥、臺賬記錄、追溯管理等規范化經營服務。到2025年,力爭50%的農藥經營門店實行標準化經營服務。
——使用專業化。加強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普及,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著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不斷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到2025年,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持續推進化學農藥減量使用。
——管理現代化。構建國家農藥數字監管平臺,完善信息化、智能化監管服務。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工作手段,形成上下一體、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農藥監管服務能力和水平。
專欄1 “十四五”農藥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
||||
主要指標 |
2020年 |
2025年 |
指標屬性 |
|
生產企業數量(個) |
1705 |
<1600 |
指導性 |
|
規模以上企業農藥業務收入 (億元) |
2280.6 |
>2500 |
預期性 |
|
農藥經營單位(萬家) |
32.5 |
30 |
指導性 |
|
農藥產品登記數量(個) |
41885 |
<45000 |
指導性 |
|
農藥產量(萬噸,折百) |
170.5 |
<170 |
預期性 |
|
農藥使用量(萬噸,折百) |
總量 |
46.8 |
<46 |
預期性 |
種植業生產領域 |
24.8 |
<24 |
指導性 |
|
衛生、林業、草原等其他領域 |
22 |
<22 |
預期性 |
第三章 重點任務
“十四五”時期,圍繞農藥產業發展的新目標,著力構建現代農藥生產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安全使用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研發創新體系。
第一節 構建現代農藥生產體系
(一)優化生產布局。根據國家級、省級化工園區(工業園區)總體布局,引導農藥企業入駐符合產業定位、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評的合規園區,發揮園區區位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促進產業做優做強,加大退出高風險、高污染產能的力度,控制過剩產能。東部沿海地區,穩定化工園區農藥發展,適度擴大優勢園區規模,重點發展化學農藥創制生產,淘汰落后產能。中西部地區,強化對入園農藥項目的綜合評估,嚴把生產許可關。優先發展生物農藥產業和化學農藥制劑加工,適度發展化學農藥原藥企業。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重點江河湖泊等環境敏感區,從嚴控制農藥生產項目建設。
專欄2 發展農藥產能重點園區(31個) |
|
華東 |
江蘇新沂市化工產業集聚區、如東縣洋口化學工業園、淮安工業園區;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江西樂平工業園區、新干鹽化工業城、永修云山經濟開發區星火工業園;山東濰坊濱?;ぎa業園、商河化工產業園、汶上化工園區。(10個) |
華北 |
河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趙縣經濟開發區東區(趙縣生物產業園);內蒙古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烏達產業園。(4個) |
華中 |
河南駐馬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化工產業園(駐馬店市產業集聚區);湖北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宜都化工園。(3個) |
華南 |
廣東韶關南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新材料科技園。(2個) |
東北 |
遼寧葫蘆島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阜新氟產業開發區;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黑龍江安達經濟開發區、佳木斯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個) |
西北 |
陜西榆神工業區清水工業園、蒲城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甘肅玉門經濟開發區(玉門東建材化工工業園)、金昌市河西堡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 |
西南 |
四川廣安新橋工業園區。(1個) |
(二)提高產業集中度。根據資源稟賦、交通物流、科技發展等生產要素條件,堅持市場導向、創新驅動、政策扶持,著力打造一批農藥產業集群,提高生產集約化水平。依托東部和環渤海地區先進技術和人才優勢,培育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創新型、出口型企業。針對中西部生態要求和產業現狀,重點培育一批生物農藥優勢企業和綠色農藥制劑加工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全鏈條生產布局,推進農藥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逐步改變農藥企業多小散的格局。
(三)調整產品結構。面向重大病蟲防控和農藥減量化要求,對標《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環境保護綜合名錄》最新要求,支持發展高效低風險新型化學農藥,大力發展生物農藥,逐步淘汰退出抗性強、藥效差、風險高的老舊農藥品種和劑型,嚴格管控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風險農藥及助劑。充分利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力發展水基化、納米化、超低容量、緩釋等制劑,適應大中型施藥器械和多元化用藥需求。嚴格控制粉劑和有毒有害助劑的加工使用,逐步實現農藥劑型的高效化、綠色化、無害化。
專欄3 農藥產業發展指南 |
|
優先發展 |
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白僵菌、綠僵菌、枯草芽孢桿菌等)、農用抗生素(多殺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生化農藥(性誘劑、植物誘抗劑等)、RNA及小肽類生物農藥。 |
化學農藥:重點面向解決水稻螟蟲、稻飛虱、小麥赤霉病、蔬菜小菜蛾、薊馬、煙粉虱、松材線蟲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品種偏少和抗藥性替代等需求,加快發展第四代煙堿類、雙酰胺類、小分子仿生類殺蟲劑及新型高效低風險殺菌劑、除草劑等。 |
|
適度發展 |
殺蟲劑:敵百蟲、樂果、毒死蜱、三唑磷、吡蟲啉、阿維菌素、氟蟲腈、丁硫克百威、氟苯蟲酰胺、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啶蟲脒、噻蟲嗪、殺蟲雙等。 |
殺菌劑:多菌靈、百菌清、福美雙、福美鋅、三唑醇、丙環唑、代森錳鋅、石硫合劑、異菌脲等。 |
|
除草劑:草甘膦、乙草胺、莠去津、丁草胺、2,4-滴、2甲4氯、莠滅凈、麥草畏、甲草胺、敵草快、草銨膦、烯草酮等。 |
|
植物生長調節劑:多效唑、復硝酚鈉、丁酰肼等。 |
|
殺鼠劑:敵鼠鈉、敵鼠酮、殺鼠靈、殺鼠醚、溴敵隆、溴鼠靈、肉毒素等。 |
|
逐步退出 |
甲拌磷、甲基異柳磷、滅線磷、水胺硫磷、涕滅威、克百威、滅多威、氧樂果、磷化鋁、氯化苦;禁止壬基酚用于農藥助劑。 |
(四)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按照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原則,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淘汰落后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促進農藥生產清潔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大力推廣微通道反應、高效催化、反應精餾成套技術,優化工藝設計和生產流程,鼓勵設備更新,推動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連續化、智能化,減少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能耗。建立健全農藥綠色標準體系,完善生產管理制度,提升農藥產品質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動現有環境問題整改,促進農藥綠色高質量發展。
專欄4 綠色生產技術 |
1. 成套清潔生產技術開發。針對重大病蟲草害、突發性病蟲害、特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需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農藥原藥品種,研究開發一批農藥清潔生產成套技術。 2. 綠色生產技術。研究開發定向轉化/拆分技術、高效“三廢”治理技術、農藥副產物資源化無害化技術、有毒有害物質(溶劑)替代技術、酶催化、反應精餾成套技術等,提高農藥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支撐水平。 3. 連續化生產技術。針對農藥行業的硝化、氯化、氧化、加氫等危險工藝過程,研究開發和應用微通道反應等新型反應器裝備及連續流工藝技術,提升反應過程安全性、提高收率、降本增效,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精準化、綠色化。 4.制劑加工智能化。研究開發高效環保加工的共性關鍵技術,鼓勵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農藥制劑加工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 |
第二節 規范農藥經營服務體系
(一)優化經營網點布局。按照農藥風險管控和供應便民的要求,分區域分層級優化農藥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布局,嚴格控制限制使用農藥經營網點數量,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和產糧大縣合理布局農藥經營門店數量,滿足病蟲草鼠害防治需求。完善農藥供應鏈條,在農藥需求量大、交通物流便捷地區布局一批農藥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農藥經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藥經營由單純的分散賣藥行為向規?;?、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技物結合服務轉變。到2025年,農藥經營單位數量不超過30萬家,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門店數量控制在1.5萬家以內,農藥經營使用一體化企業達到2000家。
(二)規范互聯網農藥經營。建立多部門協作配合的互聯網經營農藥監督管理體系,依法落實農藥互聯網經營平臺管理責任,明確互聯網經營者的法定義務和主體責任,制定互聯網經營農藥負面清單和網絡經營行為規范,嚴格執行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推行農藥網上實名購買、溯源管理。加強網絡經營跨部門協同監管,嚴厲打擊違法經營行為,防止互聯網經營者違規銷售農藥造成安全隱患。
(三)推進標準化門店建設。制定農藥經營門店建設服務標準,在重點區域打造一批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提升農藥經營標準化管理水平及開方賣藥、指導服務水平。完善農藥經營臺賬,健全農藥可追溯平臺,實現農藥溯源管理。到2025年,全國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1萬家以上,力爭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覆蓋率達到50%,果菜茶重點區域基本實現全覆蓋。
專欄5 農藥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建設布局 |
山東、河北、河南、廣東4省,各1000家以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陜西10省區,各500家以上;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福建、海南、重慶、貴州8省市,各100家以上;北京、天津、上海、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新疆兵團9省區市(兵團),每省份不少于10家。 |
第三節 完善農藥安全使用體系
(一)推進化學農藥使用減量化。統籌病蟲害防控需求和農藥減量化要求,淘汰高毒低效化學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推進病蟲害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大力推廣高效施藥器械、智能化精準化施藥技術、交替輪換用藥等措施,提高農藥利用率。推廣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建設大數據農藥使用監測平臺,指導農藥科學精準使用。“十四五”時期,推進實施農藥減量行動和綠色防控,示范引領化學農藥使用減量化。
專欄6 農藥使用減量化任務 |
1. 化學農藥減量指標。到2025年,通過淘汰或限制高毒低效化學農藥,推廣高效精準施藥、綠色防控等措施,主要農作物化學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 2. 建立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到2025年,在全國蔬菜水果茶葉主產區建立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500個,示范帶動引領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 3. 建立農藥使用監測評估體系。到2025年,分區域、分作物建設農藥使用量評估監測站點200個,完善農作物農藥使用量調查統計方法,科學開展農藥使用調查監測評估。 |
(二)推進農藥使用專業化。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改善設施設備條件,著力提升糧食主產區、重大病蟲源頭區統防統治服務能力。加強植保專業隊伍培訓,在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等主產區及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草原鼠害等主要發生區,逐步推行農藥安全使用指導員制度,明確熟悉病蟲害防治和農藥安全使用的專家或技術員分區包干巡回指導,推進落實農藥交替使用、安全使用、按照安全間隔期使用等措施,推廣普及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力爭“十四五”期間培訓縣級以上農藥安全使用指導員1萬人,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及鄉村農藥安全使用指導員20萬人,糧食主產區指導員覆蓋率達到50%以上,鮮食農產品主產區達到80%以上。各部門按職責加強農藥使用的專業化指導。
專欄7 農藥使用專業化 |
1. 統防統治任務指標。到2025年,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 2. 建立統防統治百強縣。到2025年,全國建立統防統治百強縣200個。 3. 推廣高效施藥器械。重點推廣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果園茶園風送自走式噴霧機,逐步淘汰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擔架式噴槍等。
|
(三)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制定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資源化利用規范,逐步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定點調查監測,開展縣鄉村三級回收試點,依托“無廢城市”建設,探索不同區域有效回收模式和機制。建設一批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回收儲運站點,確定一批資源化利用單位,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引導農藥企業改進包裝工藝,鼓勵采用環保和便于回收的包裝材質,逐步淘汰鋁箔袋包裝,鼓勵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裝物。構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數字化平臺,促進農藥生產經營者和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到2025年,力爭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
第四節 健全農藥監督管理體系
(一)強化信息化數字化。構建國家農藥數字監管平臺,完善行政審批、監督管理、質量追溯、誠信體系等功能模塊。加強農藥基礎數據庫、行業統計調度系統建設,推行農藥行政審批電子化,推進部省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提升農藥監管服務信息化水平。
(二)強化風險監測評估。構建完善農藥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加強農藥風險評價能力建設。分區建設一批農藥安全風險監測點,配套完善相關設施設備。針對登記使用15年以上的農藥品種,加強對使用效果、作物藥害、抗性變化,以及農藥殘留、人畜中毒和環境影響等方面監測評價,推動低效、高風險農藥逐步退出,防范使用安全風險,健全農藥登記后使用環境風險監測和再評價機制。到2025年,完成一批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再評價,構建高毒高風險農藥風險評價和淘汰機制。
(三)強化檢驗檢測支撐。加強檢驗檢測技術研究,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登記試驗管理制度。加強試驗單位的監督檢查,規范農藥登記試驗,確保試驗質量。積極推進農藥登記試驗管理體系與國際接軌,加強實驗室國際合作,推動試驗數據互認。
(四)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推進農藥標準體系建設。以農藥評價、產品質量、安全使用、殘留限量、環境風險為重點,加強技術標準研制。強化標準引領,鼓勵行業協會制定團體標準,健全農藥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農藥標準國際化。
專欄8 健全農藥監督管理體系 |
1. 提升風險監測能力。通過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國家風險監測評估中心、區域風險監測中心(含站點)等項目,改擴建實驗室等基礎設施,更新儀器設備,建立數據平臺,配備軟硬件設備。完善抗藥性監測體系。 2.優化農藥登記試驗單位布局。統籌考慮農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優化試驗單位區域布局和試驗項目結構,滿足不同類型農藥登記試驗的需要。 |
第五節 建立農藥研發創新體系
(一)加強綠色農藥研發。面向重大病蟲草害防控需求,圍繞農藥原創分子靶標發現,分子設計、清潔化生產等,加強新型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低風險化學農藥的原始創新,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推進農藥創制、更新換代。加大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的研發力度。鼓勵納米技術在農藥劑型上的創新應用。不斷優化改進農藥生產工藝,積極引入微通道和連續流動等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低碳節能清潔化生產。研究完善基于病蟲害與農藥應用相協調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技術體系,提升農藥創制效率和農藥精準利用效率。
(二)加強創制能力建設。優化協同創新路徑,加大優勢科研資源整合、加強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加快農藥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一批農藥創新工程中心、部級農藥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推動校企共建協同創新實驗室(基地),提升我國農藥產業原始創新、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以解決農藥產業重大關鍵難題為目標,將農藥創新型人才培養納入農業、科技、教育等相關人才培養計劃,為農藥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完善創新機制。加強農藥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進科技項目管理方式,重大研發項目推行“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度。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創新,鼓勵企業牽頭組建農藥領域科技創新聯盟等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鼓勵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科技評價機制,以解決問題、成果產出為考核導向,強化農藥領域創新基礎研究和集成應用研究,為農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專欄9 推進農藥研發創新 |
1. 創制農藥新品種新工藝。“十四五”時期,面向重大病蟲草害等生物災害防治需求,圍繞農藥原創分子靶標發現、分子設計、清潔化生產技術、綠色品種創制,研發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新品種5—8個。 2.發展智能高效施藥技術。研發基于3S技術、機器視覺系統、噴霧自變量等自動化施藥裝備及技術,開發航空植保配套制劑,大力推廣對靶精準智能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 3.加強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開展新品種、新劑型、新工藝的研發創新,依托大學、科研機構及創新型企業,建立農藥創新協同機制,培育一批農藥技術創新中心。 4.培養農藥創新型人才。加強農藥研發學科建設,培養新型創新團隊和高端創新人才,密切產學研結合,支持大學科研機構優秀人才參與農藥創新。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農藥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層級、多單位,要形成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多方配合的工作機制,合力推進規劃實施。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合作,加強指導和協調,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規劃、計劃或實施方案,因地制宜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規劃指導,加大扶持措施,促進農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節 強化政策扶持
完善農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優化農藥產業發展環境。引導農藥生產企業向化工園區集中,在規劃用地、能源配給、環保配套、融資貸款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鼓勵企業開發、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提高綠色化、智能化、連續化生產水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風險產能。完善農藥登記審批制度,加快生物農藥、高毒農藥替代產品、特色小宗作物用藥、林草專用藥登記。加大高毒農藥替代、病蟲害統防統治、標準化經營服務門店建設的扶持力度。
第三節 強化投入保障
健全農藥產業發展投入支持保障機制,拓寬投資渠道。通過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農藥風險監測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高毒農藥替代產品推廣應用、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的支持力度。將農藥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新農藥、新劑型、新工藝研發創新。鼓勵地方財政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農藥企業升級改造、轉產轉型、產品研發、清潔化生產和專業化應用。
第四節 強化監管服務
建立健全農藥監管服務體系,理順農藥監管職能,建立一支懂政策、懂法規、懂業務的農藥監管服務隊伍,全面提升監管服務能力。完善農藥管理制度,依法加強農藥登記、生產、經營、使用等監督管理。推進落實農藥登記與生產許可的銜接,建立健全農藥誠信體系、追溯管理體系。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行為,依法追究違規使用者的責任。
第五節 強化生態保護
按照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經濟技術政策、產業政策和資源利用等要求,嚴守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結合農藥產業發展中資源、生態、環境等因素,引導企業加強新增產能、新設生產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污染排放、風險防控等方面的評價管理,上下聯動、部門合力推進規劃落實,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夯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促進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