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飛鶴(06186.HK)2021年業績出爐。年報顯示,飛鶴總營收首次突破200億大關,達到227.8億元,同比增長22.5%,連續6年保持穩健增長;實現凈利69億元,剔除2020年原生態牧業的溢價購買收益,同比增長21.2%。
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飛鶴營收、凈利均能取得超20%的增長,實屬國內乳企的發展樣本。
那么,飛鶴到底是如何保持連續多年穩健增長的?從一個更高格局的視野去看問題,即長久而可持續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2008年,中國奶粉市場遭受重創,外資品牌搶去了過半市場。而作為事關國民健康的重點民生行業,這無異于一個危險信號。
“中國寶寶的奶瓶要掌握到中國人自己的手中”。作為龍頭企業的飛鶴,無形中肩負起打破外資競爭格局、重獲消費者信賴、實現國產奶粉崛起的責任。
這些年來,飛鶴一直在為做世界一流水平的奶粉產品而努力。
為保證產品品質,飛鶴從源頭的牧草種植、奶牛飼養開始。早在2006年,飛鶴就開始著手打造國內首個產業集群。
此后的十余年間,飛鶴在北緯47°黃金奶源帶上打造出“農牧工”三位一體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產業集群,實現了從牧草種植到規?;膛o曫B,直至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乃至售后服務各環節全程可控,徹底性、顛覆性地改變了中國乳業的產業模式。
有資料顯示,飛鶴還是首批通過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的企業,達到了10萬級制藥凈化標準,實現了60年安全生產0事故,歷次國家抽檢中產品合格率100%。
而在奶粉產品的研發創新上,飛鶴一直堅持做長期、戰略性規劃和投入。
2016-2020年,飛鶴的研發費用復合增長率超過109%,研發投入增長了10多倍,研發人員擴充3倍。到2021年,其研發投入更是高達4.3億元,同比增長60.5%。
當然,成果是顯著的。2021年4月,“國家優質乳工程”專家團隊發布《2020年度飛鶴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評價報告》顯示,飛鶴嬰幼兒配方奶粉連續兩年,脂肪和蛋白的含量均高于進口奶粉。2021年飛鶴牧場所產牛奶的干物質含量達到了13%,達到世界標準的前列,營養指標優于國內特優級生乳標準與歐盟最高級別生乳標準。
飛鶴更是發布了全球首款有機專利OPO,推動有機奶粉進入乳源時代。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就曾介紹到,目前國產奶粉從奶源、加工、配方、檢驗、執行標準等多個方面領先世界水平,已經是全球質量最好的奶粉之一。2020年,國產奶粉品牌奪回了53%的市場份額,其中飛鶴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不難看出,飛鶴正在消融國產奶粉一直面臨的公眾信任問題,引領整個國產奶粉陣營的崛起。
1970年,經濟學家彌爾頓·弗里德曼提出ESG概念。而今,ESG已經成為全球價值投資的“新勢力”,是判定一家企業在極具不確定性的市場中“行穩致遠”的關鍵。
在國內,以ESG為參考依據衡量一家企業,不過是近四五年的事情。直到2021年末,中國首本ESG基礎教材——《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基礎教材》才得以發布。這份教材中,飛鶴就因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和突出成就,作為優秀案例入選。
飛鶴保持連續多年穩健增長背后,除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產品定位,還有“ESG責任感”并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模式。
早在幾年前,飛鶴就開始尋找合作伙伴,努力完善全產業鏈生態閉環,圍繞規?;翀?,以畜禽糞污和玉米秸稈為原料,通過厭氧發酵,制取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
同時,其引入產業集群合作伙伴,開展“規?;锾烊粴馀c有機肥循環綜合利用項目”。這一方面解決了產業前端的秸稈焚燒和奶牛糞污處理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另一方面生產的清潔能源供應工廠,有機肥還田,實現了全產業鏈“雙碳閉環”實踐。
目前,這個項目可年處理玉米秸桿4萬噸、牛糞污10萬噸,解決約10萬畝農田玉米秸桿的離田回收和萬頭奶牛場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年產生物天然氣700萬方,年產固態微生物有機肥3萬噸、液態微生物有機肥2萬噸。
當然,飛鶴的減碳動作不僅僅布局在產業上游。2017年,飛鶴就引進了WCM世界級制造管理體系,并在各個工廠自發組建節能降耗小組,重點管控高耗能設備。
數據顯示,2020年飛鶴開展了分汽缸疏水閥改造,實現每小時節約天然氣約16.11千克;進行除氧器保溫改造,采用巖棉保溫材料,減少27%以上的熱量損失;當年共計減排二氧化碳約5679噸。
縱觀來看,作為乳業低碳發展的先行者,飛鶴已將綠色低碳實踐深度融入到生產運營各個環節,從水資源管理、廢氣治理、物料處置利用、綠色儲運與包裝、降低噪音污染等各個生產環節全面降低碳排放量。
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就曾談到,“綠色生產、綠色經營,實際上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我們用戶的努力,一起為社會,一起為藍天白云貢獻力量。”
除此之外,飛鶴堅持長期價值,以“全產業鏈”前瞻布局推動了國產奶粉信任重建,引領了行業產業鏈模式變革。
除了對于民生行業的復興,還不斷拓寬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外延,構筑起母嬰、教育、醫療等多元立體的社會公益網,以己之力回報社會。
從2001年二次創業至今,飛鶴扎根東北黑土地20多年。但這期間,其產業集群一直“定”在縣域,通過將當地專業的農場(農業公司)、自有牧場納入到產業集群鏈條中,激活貧困縣內生發展動力。
有報道顯示,通過自種及引導齊齊哈爾的克東、泰來等七縣農戶建立合作社、農場等經營組織,飛鶴促進全省100多萬畝耕地增值,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拉動15萬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