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投資人龐秀炳專訪
發布:深圳邦道 日期:2022-11-04 人氣:639
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總體依然發展迅猛,產值保持高速成長,點燃了創投圈對醫療器械創新創業的投資熱情。聚明創投合伙人龐秀炳連續四年擔任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的評委嘉賓,為多個參賽創業項目進行深入指導及點評,為醫療器械創新領域貢獻力量。近日我們龐秀炳先生進行了專訪,請他分享對現如今醫療器械投融資領域的獨特見解。
本期專訪嘉賓:聚明創投合伙人龐秀炳
Q:您作為評委,參加我們創新創業大賽的整體的感受?
今年是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大賽舉辦的第五個年頭,也是我參加的第四年,整體給我的感受是非常好的,大賽的各個環節越來越正規。雖然由于疫情不可抗力的因素,比賽多次延期推遲,但是參賽選手們對醫療器械創新的熱情極為高漲。尤其是今年的參賽項目,打破了我原來對企業創業者參賽的“刻板印象”,選手們非常多元化,從企業CEO到三甲醫院臨床專家、高校研究所博士,其中臨床醫生占比最多部分,這也讓我再次領略到了國內醫療器械的創新熱潮。
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項目是佳量醫療的《磁共振引導激光消融微創介入手術系統》,該項目主要可以在保護腦神經功能的同時切除腦部病灶,是保持患者最佳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的基礎保障。
在醫療器械這個賽道,自主研發創新,攻克多項核心技術壁壘是一個很重要的加分項,而且佳量醫療已經具備成果產業轉化的基礎條件,項目兼具社會價值和商業潛力,所以在打分的時候,我也給了相對比較高的分數。
Q:請您從投資的角度講一講,您在這個領域里面,您會比較看好哪些賽道?
我認為能夠有效解決臨床實際需求的創新技術是未來醫療器械發展的方向,然而醫療器械里面有很多細分的領域,目前仍存在臨床應用需求互動少的問題。但在應用研究階段,研發人員在不了解醫學臨床需求的前提下展開研究,容易造成研究結果與臨床應用需求的脫節,不能高效地解決臨床應用需求??梢娺\用創新技術手段解決臨床需求是當前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我偏向看好3個方向:
1.使用創新技術,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創新是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醫療器械行業集醫療技術、軟件開發、高端裝備制造集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于一體,隨著創新技術的發展,醫療器械產品的性能不斷提升、應用領域逐漸擴大,也促進了醫療器械設備的更新換代,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還有就是能做消費升級,因為醫療生活水平還得提高,比如在健身、保健或者預防病這一塊上。2.家用醫療器械是個新趨勢。如今隨著我國人民健康觀念的提升、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家用醫療器械產品功能和品質的提升,尤其是疫情影響下居家監測的需要,更多人認識到家用醫療器械是每個家庭需要常備的用品,這也是未來的新趨勢之一。3.注重研發新材料的安全性。在我們生產醫療器械的過程中,采用的新材料也要十分注意。因為好多人講新材料都會考慮到好多問題,因為所選擇的新材料會決定這個產品的安全性,有一些長期植入那更加麻煩,當然這個水平周期會很長,當你把產品做出來后,再去檢測終端產品,很多專利技術、專利產品放在手里沒有生產、沒有銷售,沒有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技術迭代很快,越放可能越不值錢。所以在最終產品面市之前,不僅需要滿足患者的疾病特征以及臨床上治療和診斷需求,還更需要滿足醫生對醫療器械的臨床使用需求,只有做到這樣才是惠及到大眾的好的醫械產品,這些才是更值得我們去關注的點。
Q:那針對于臨床需求這一塊,尤其是在成果轉化上,您對研發人員來說有什么建議嗎?
個人建議:一是我們可以鼓勵醫療機構與高校、醫械企業之間的合作,在研究項目的階段征詢醫生意見和建議,這樣的話定位會更精準,提高落地產業化的可能性。二是搭建項目庫與數據服務平臺,實現研究進程的共享與信息資源的挖掘利用,為研發方和生產方搭建交流橋梁,自主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能進入良性發展。醫療器械是多學科交叉且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其研發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參與的多方進行協同合作、優勢互補。但目前未能構建出完整的合作體系,醫療器械企業未能有效承接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而高端醫療器械的技術研究也與實際市場需求不匹配。
Q:身為聚明創投的合伙人,您在投項目上有什么偏好嗎?
我們在投項目之前,都會考慮到項目的質量和價格,當然以質量取勝是重中之重,性價比高當然是最好的,更有利于去搶占更多海外市場例如歐洲、東南亞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要去查該項目的國內外技術專利有沒有侵權,并且我們會請到專利律所、會計所律師所、法務律師所來做全面盡調的分析系,會在這些方面相對把控嚴格一些。

△聚明創投合伙人龐秀炳大賽現場
如果我能建議的話,大賽評委可以把高校教授和醫院專家的項目單獨放在一起,他們項目劃分的類別并不重要,因為那些醫生如果真正創業,過程會很漫長?,F在我們更要看重的是參賽項目的發展階段,而教授和臨床醫生參賽項目往往還只是在專利階段或者工程樣機,那就跟企業項目一起參評就不叫吃虧了。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的研發端在醫工協同方面比較薄弱,醫生在臨床工作中雖然積累了技術創新的想法,但是不掌握實驗方法和技術開發能力,無法實際進入醫療器械創新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