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徐貝貝報道 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上作了題為《加快社會領域補短板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題演講。郭樹清指出,我國總儲蓄率高、社會資金相對寬裕,只有統籌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個人等各方力量,才能優化配置各類資源,全面加快社會領域補短板的進程。要借鑒“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這一成功實踐,改革完善社會領域投融資體制。強化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配合、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銜接,支持符合條件的醫院、學校,以及文化、體育、養老、托育等機構借助多種融資工具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必須遵循各類社會事業的內在規律,差別化地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融資主體、金融機構各自的約束機制。要重點關注現金流平衡,科學設定債務融資預警監測指標,確保機構和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改善社會領域供給的重要舉措。郭樹清表示,經過近些年的清理整治,目前真正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產品快速增加,為人民群眾積累了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養老責任準備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一年來,投保人數超過25萬,其中包括4.7萬新產業、新業態勞動者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養老理財已發行49只產品,規模合計1000億元。11月20日,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已在5個城市試點推出。不久前,《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正式發布,相關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個人養老金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郭樹清表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最要緊的是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名實相符、運作安全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通過優化大類資產配置,設立收益平滑基金和風險準備基金,為不同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的群體,提供相匹配的養老金融產品。三個支柱所積累的養老保險資金,都應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收益、價值投資創造價值、審慎投資合理回報”理念,將一定比例投入社會領域的事業和產業,發揮出強大的“動車組”作用。
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對于增強社會領域投融資能力、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郭樹清表示,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弘揚慈善文化。二是強化法律保障。三是便利稅收優惠。四是強化監督管理。必須健全分級分類的嚴格審慎監管體系,加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堅持慈善的公益性和利他性,通過第三方機構專業化運營,實現捐贈人與受益人完全獨立,防止打著慈善捐贈旗號搞商業化經營或者其他套利活動。五是積極發展公益信托。六是金融系統要在公益慈善事業中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銀行保險機構應當以更加優惠的價格,為公益組織、慈善活動提供融資、結算、風險保障等金融服務。
今年以來,美歐通貨膨脹率創40年之最,貨幣政策由極限寬松猛然轉向激進加息,疊加新冠疫情反復、地緣政治沖突及其他問題,極大地增加了世界經濟復蘇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中國具有獨特制度優勢,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和最廣闊的統一市場,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最為堅實。針對最近一段時期海外媒體持續炒作中國“房地產危機”和“建筑業衰落”,郭樹清回應稱,“實際上,我國仍然處于城市化的高峰時期和鄉村振興的起步階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很大的增長潛能。我們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充滿信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
堅持對外開放始終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當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階段。黨的十九大以來,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增長近3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產增長約120%,一批外資控股的理財、資管、基金和保險集團公司已陸續開業經營。“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歡迎經營穩健、資質優良、特色突出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市場,共享世紀性增長機遇,共創中國經濟和金融的輝煌。”郭樹清表示。
此外,針對近期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發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郭樹清表示,這是市場自身調整表現,總體風險完全可控?,F在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多樣,同時,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需要很好地把握收益和風險的平衡。“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宣揚‘保本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肯定都是金融詐騙。”郭樹清強調,我們要持之以恒、不厭其煩地開展宣傳教育,讓人民群眾時刻警惕高息誘惑,避免上當受騙,以理性投資收獲合理回報,增加更多安全穩定的財產性收入。